結合 EMDR、SE、阿德勒、DBT、SMART、PPN、TF-CBT、基模療法、TRE、薩提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及頭薦骨,配合TMS治療與藥物,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整合資源,療癒創傷。

WHAT'S NEW?
Loading...

「孩子沒有動力去上學?」父母可以怎麼辦?

 

從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的觀點來看,幼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的依附關係會影響個體未來的情感安全感和行為模式,分爲:


1)安全型依附:孩子可能比較能夠自我調節情緒,對學校環境感到信任與安全,因此較有動力去上學。

2)回避型依附:若孩子早期經歷忽視或情感疏離,他們可能傾向避免依賴他人,對學校的社交互動缺乏興趣或覺得無意義。

3)焦慮型依附:若孩子早期經常感到不穩定或被拒絕,他們可能對學校環境感到焦慮,甚至害怕失敗或不被接受,導致缺乏動力。

4)混亂型依附:若孩子早期經歷過不穩定或創傷性的依附關係,可能同時表現出依賴和抗拒,對學校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較低。他們可能因感到無法預測學校的環境或人際關係,而對上學產生強烈的恐懼或抗拒。


依附關係對學校生活的影響

依附關係也會影響其情緒調節的能力。如果孩子缺乏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可能會因學校壓力、社交挑戰或學業需求而感到壓倒性無力,進而降低動力。

 

青少年或兒童階段的依附對象不僅限於父母,也包括老師、同儕或其他權威人物。如果在學校缺乏支持性關係或感到被孤立,個體可能會對學校生活產生疏離感。

例如:與老師的良好關係可能激發學習動力,而被同儕排擠可能讓孩子對上學感到抗拒。

 

當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未被滿足時,也有可能轉化為對學校的抵抗。

例如:如果在學校缺乏安全感或覺得自己不被喜愛,可能降低參與感和動力。

而父母或老師過度干預,也可能讓孩子覺得無法自主,進而抗拒上學。


家長依附風格的影響

另外,家長的依附風格其實也會透過教養行為影響孩子。

過於焦慮的家長可能會傳遞不安全感,讓孩子對新環境感到抗拒;

過於疏離的家長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讓孩子缺乏動力去迎接挑戰。


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方法,來提升孩子上學的意願:

一、提供支持性環境

在學校和家庭中,讓孩子感受到心理安全,知道自己被接納且重要。這能減少對失敗或拒絕的恐懼,提升對學校生活的積極態度。

 

 1.在家庭中可以

1)建立固定的交流時間

     每天放學後問孩子:「今天有什麼開心的事?」或「今天的學校生活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這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注,而不是僅僅問學業成績。

2)讚美努力而非結果

     比如,當孩子努力完成作業時,可以說:「我看到你很認真完成這些題目,真不容易。」而不是只關注分數結果。

 

 2.在學校裡可以:

1)由老師建立友善互動

老師可以用名字稱呼學生,給予微笑或小小的鼓勵,比如「你今天的問題提得很棒!」這讓孩子感覺自己被注意和重視。

2)設立安全區域:學校可以提供一個地方,供孩子在壓力大時休息,並由輔導員陪同聊聊情緒或壓力。


二、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安全的依附關係來自穩定的支持與情感交流。無論在家庭或學校,讓孩子知道,即使表現不完美,依然是被愛的、被接受的,這能減少他們的焦慮。

 

 1.在家庭中可以:

 1)如果孩子不想上學,可以避免責備,改用開放性的問題了解情況:「是學校哪件事讓你感覺不太想去?」讓孩子覺得父母願意傾聽,而不是直接否定。

 2)如果孩子失敗了(如考試不及格),家長可以說:「我知道你可能覺得很難過,但你願意一起看看下次怎麼做會好一點嗎?」避免用批評讓孩子感到羞恥。

 

 2.在學校中可以:

1)由老師在孩子感到挫折時給予支持:「這題你覺得難是正常的,我們一起來解決吧!」這讓孩子知道老師是可以依賴的幫助者。

2)設立小組活動,讓孩子通過合作建立更深的連結和信任感。


三、強化同儕關係

 

      同儕關係對孩子的學校生活至關重要。擁有良好的朋友關係能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與快樂感。

 

 1)鼓勵參與活動:

家長或老師可以鼓勵孩子參加小組活動或社團,比如合唱團、籃球隊,這些活動能幫助孩子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建立更深的社交連結。

    如果孩子害怕與人交談,可以陪孩子練習一些基本對話技巧,比如:「你可以試試在課間問同學:你昨天做作業覺得難嗎?」

 

 2)安排非正式的社交時間:

 家長可以邀請孩子的同學到家中玩耍,讓孩子在放鬆的環境下更容易建立友誼。

 老師可以設計「課堂小組遊戲」或「合作完成任務」,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


四、逐步提升自主性

 

      孩子可能對學校感到厭倦或缺乏動力,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控制權。給予他們一些選擇與決策權,可以增加參與感與責任感。

 

 1.在家庭中可以:

 給孩子選擇權:比如問「今天早上你想先準備書包還是先吃早餐?」這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意見被重視。

 如果孩子不想上學,家長可以和他討論:「今天你不想去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可以一起想想怎麼解決嗎?」這樣能讓孩子參與問題的解決,而不是被動接受命令。

 

 2.在學校裡可以:

 由老師可以設計一些自主學習的活動,比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課題進行研究報告。

 讓學生參與課堂規則的制定,比如:「我們可以討論一下,上課時應該怎麼表現才最有幫助?」


       這些核心在於建立連結感、接納感與控制感。父母和老師可以根據孩子的需求提供更精準的支持,幫助他們克服上學的障礙。

 

延伸閱讀:

孩子突然不想上學怎麼辦?心理師:「先來看看孩子擔心什麼?

 

診所也有多位專精於拒學的心理師/治療師,歡迎來詢問看看!!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