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 EMDR、SE、阿德勒、DBT、SMART、PPN、TF-CBT、基模療法、TRE、薩提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及頭薦骨,配合TMS治療與藥物,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整合資源,療癒創傷。

WHAT'S NEW?
Loading...

如何治療窺視症?了解偷窺的三種模型與共病現象

 


偷窺是發展為窺視症的前提條件,因此增加偷窺的風險因素也會提高罹患窺視症的風險。不管有沒有符合窺視症,偷窺本身就是違法的行為。

 

偷窺的刑責:

偷窺不見得符合窺視症。在台灣偷窺,窺視他人隱私屬於違法行為,可能觸犯刑法中的「妨害秘密罪」。根據《中華民國刑法》第315條之一規定,未經同意,以竊聽、竊錄、攝影或其他方法(利用工具),窺探他人非公開活動、言論、談話或身體隱私部位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萬元以下罰金。

 

各國法律對此的定義和處理方式有所不同(1)

將偷窺癖視為性犯罪:英國、比利時和新加坡

視為侵犯隱私權:在美國、德國、紐西蘭和澳洲

 

偷窺行為描述模型

研究分析17名因偷窺罪入獄的英國男性,從他們的背景因素到犯罪後的行為,建構「偷窺行為描述模型」(Descriptive Model of Voyeuristic Behavior ,DMV)。此模型突顯了參與偷窺行為男性的脆弱性因素,並識別出三條主要路徑:性滿足、不適應的連結尋求和接觸不當人士(2)

性滿足

通過偷窺行為獲得性滿足。走此途徑者可能會社會構成高風險,更常有高頻率的偷窺、更有可能犯下接觸性犯罪、常有心理健康問題。此途徑的動機是性衝動、追求快感。

適應不良的連結尋求:參與者通過偷窺行為尋求與他人建立連結

走此途徑者可能會與青少年發展長期性關係(注意合併戀童症)、孤獨時可能找機會偷窺、可能用錄製影片勒索受害者、常與其他犯罪有關、常缺乏情感支持、可能人際關係不佳。

接觸不適當的人:參與者通過偷窺行為獲得接觸他人私密部位的機會

走此途徑者的危險性在於目標是兒童性影像(注意合併戀童症)、可能鎖定繼子女、繼兄弟姊妹或已婚鄰居等無法建立關係的對象、常是有組織的計畫。

 

窺視症者共病:

 

搜尋共病資料不是要合理化行為,而是想增加評估時的了解。

l  鬱症

l  焦慮症

l  物質使用障礙(酗酒和吸毒)

l  反社會人格障礙

l  邊緣性、戲劇性、自戀型人格障礙

l  其他性偏差性障礙

l  ADHD

l  自閉症

 

當你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偷窺行為,不論是為了追求性滿足、彌補情感連結的缺失,還是試圖接觸不該碰觸的界線,這些行為都在無形中引發法律與心理健康的雙重危機。現代醫學已證實,窺視症是需要及早介入,透過專業評估與心理諮商,你可以在問題剛開始時,便採取有效措施,避免日後陷入更深的泥沼。不僅如此,及早就醫還能幫助你辨識可能伴隨的焦慮、憂鬱甚至其他共病症狀。別讓拖延成為你的藉口,正視問題,及時求助,才能為未來鋪設一條健康、合法的康復之路。

 

參考資料:

1.    ВУАЙЕРИЗМ: УГОЛОВНО-ПРАВОВОЙ И КРИМИ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DOI 10.37279/2413-1733-2021-7-3(2)- 209-222

2.    Lister, V. P., & Gannon, T. A. (2024). A Descriptive Model of Voyeuristic Behavior. Sexual Abuse36(3), 320-348.

3.    Voyeuristic Disorder DSM-5 302.82 (F65.3)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