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 EMDR、SE、阿德勒、DBT、SMART、PPN、TF-CBT、基模療法、TRE、薩提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及頭薦骨,配合TMS治療與藥物,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整合資源,療癒創傷。

WHAT'S NEW?
Loading...

學業壓力讓孩子提不起勁?破解「青少年倦怠」的五種方法


 

一、倦怠是什麼:

你是否曾經感到生活像是一潭死水,明明沒有特別不開心,卻提不起勁做任何事?這種狀態,心理學家稱之為「倦怠」(另一個翻譯:萎靡)。

 

倦怠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它不像憂鬱症那樣令人感到極度痛苦,但也不是一般的心情低落。想像一個光譜,如果充滿活力、對生活充滿熱情是一端,重度憂鬱是另一端,倦怠就位在中間位置。

 

當一個人陷入倦怠時,會出現一些典型的徵兆:對平常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做什麼都提不起勁,感覺生活沒有目標,情緒變得麻木,就像被困在霧裡一般模糊不清。心理學家Corey Keyes將這種狀態形容為「心理疲勞」,不僅影響一個人的自信心,也會讓人對生活失去方向感。

 

值得注意的是,倦怠不僅僅是「提不起勁」這麼簡單。當一個人處於倦怠狀態時,往往會覺得生活失去控制,對未來感到茫然。即使是簡單的決定,也會讓人感到不知所措。這種狀態如果持續下去,可能會逐漸影響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

 

倦怠有多常見:

2002Corey Keyes研究訪問了3000多位美國成年人,發現只有17%的人感到生活充實有活力,57%的人感覺普普通通,12%的人感到生活乏味倦怠,14%的人可能有憂鬱症狀(1)

 

二、青少年倦怠的跡象:

1.情緒方面

 1)情感麻木、沒有熱情,缺乏對生活的興奮感或滿足感。

 2)對曾經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感到空虛和無聊。

 

2.行為和認知症狀:

 1)動力低下,參與學業和社交活動的興趣減退。

 2)難以集中注意力,缺乏目標感,常常感到困惑或迷茫。

 3)青少年可能出現回避行為,逃避學業任務或與他人互動。

 

三、學業影響:

 1.學業投入降低:

 倦怠的青少年不再積極參與學業活動,對學習缺乏興趣,課堂參與度下降,作業品質降低。

 2.學業自我概念下降:

 倦怠讓青少年對自己的學業能力產生懷疑,認為自己無法成功,進而影響自信心和學習動機。

 3.校園歸屬感降低:

 倦怠的青少年難以感受到自己是學校的一部分,可能會感到孤立或與同學和老師疏遠,影響他們的社交與適應能力。

 

 

四、倦怠對青少年身心的影響:

 1.心理健康:

 倦怠和情緒健康問題有較強的關聯,可能導致憂鬱症、焦慮症等問題。

 2.身體健康:

 倦怠影響青少年的生理狀態,可能導致睡眠問題、疲勞感,甚至影響食慾和體重。

 

五、導致青少年倦怠的因素:

 1.社會和學業壓力:

 學業壓力、過度的課外活動,以及家長和社會對青少年期望過高,都可能導致倦怠感的加劇。

 2.缺乏情感支持:

 家庭或同伴關係的疏遠使青少年缺乏必要的情感支持,容易陷入孤獨和無助感。

 4.社交媒體的影響:

 青少年常通過社交媒體與他人進行比較,看到他人“完美”的生活,產生自我懷疑和焦慮。

 5.生理和心理雙重壓力:

 身體的成長和心理上的壓力交織在一起,青少年尚未完全掌握情緒調節時,容易感到困擾和疲憊。

 

六、從倦怠到憂鬱症的轉變以及介入:

1.轉變的過程:

倦怠是一種輕微的無力感,但如果沒有得到有效干預,它可能逐漸演變成憂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萎靡狀態的成年人在發展成嚴重憂鬱症的風險上,大約是中等心理健康者的2倍,而比起心理健康狀態良好(心盛)的成年人,其風險則高達近6倍。

2.介入方法(2)

早期識別和干預:通過學校或家庭的關注,及時發現倦怠症狀,採取有效的支持措施。

個別化的支持與資源:

l  學校 針對學業壓力過大的學生,學校可以提供課業輔導、時間管理技巧訓練,或彈性調整作業,減輕其學業負擔。 (這個李醫師遇到國內外的學校都有在實行)

l  轉介 學校可以與社區心理健康資源連結,例如心理諮商所、醫療院所等,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轉介服務。(附近學校有轉介,請家長帶孩子過來)

家庭提供實際的支持:

l  當孩子面臨學業壓力時,父母可以協助孩子檢視時間管理方式,一起規劃讀書計畫,或尋求課業輔導資源。(李醫師的孩子幼兒園和課後班也都換過)

l  鼓勵孩子培養健康的興趣嗜好,例如運動、課外閱讀 、藝術創作等,幫助孩子找到生活的樂趣。

3.情緒調節和行動:幫助青少年學會調節情緒,設定小而有意義的目標,通過行動重拾動力。

l  目標的例子:

u  個人生活: 設定每月閱讀一本書、學習新的食譜、或開始練習一直想學的樂器。

l  與人連結:

u  主動聯繫: 撥打電話或傳訊息給一位久未聯絡的朋友或家人,簡單問候關心近況。

u  參與社群: 加入有共同興趣的社團或志工組織,例如讀書會、運動社團或環保志工隊,擴展社交圈並建立歸屬感。

l  追求心流體驗

u  培養嗜好: 投入自己有興趣的嗜好,例如繪畫、攝影、園藝、寫作或運動,讓自己沉浸在其中。

u  挑戰性任務: 在生活中,尋找具有挑戰性但又可實現的任務,例如學習程式設計、挑戰攀岩、或參與桌上遊戲,讓自己保持專注和投入。

l  培養成長型思維

u  反思與學習: 每天花幾分鐘回顧遇到的挑戰和挫折,思考從中學到什麼,並記錄下來。

u  接受不完美: 當事情不如預期時,提醒自己成長是一個過程,接受不完美,並從錯誤中學習,持續進步

 4.社交支持:鼓勵家長和教育者提供情感支持,減輕青少年在成長中的孤立感。

 

七《Languishing萎靡與心盛》與倦怠的應對策略:

 1.心盛:

 Languishing萎靡與心盛》提出“心盛(Heartful)”這一概念,指的是內心的充實感與積極能量,而非外在的物質追求。幫助青少年從內心充實和富有意義感,恢復對生活的熱情和動力。

 2.「心盛」的五種維生素:

 1)覺察力:覺察自己當前的狀態,正視倦怠的情緒,才能開始改變。

l  正念冥想: 每天早上花 5-10 分鐘進行正念冥想,專注於呼吸和身體的感受,幫助自己平靜下來,覺察當下的情緒。

l  感官練習: 在路上散步時,刻意放慢腳步,留意周遭的聲音、氣味、光線和觸感,例如觀察樹葉的顏色、聆聽鳥叫聲、感受微風吹拂。

 2)行動力:設定小目標,逐步走出倦怠感,重新投入生活。

 3)支持:家長和教育者的支持非常關鍵,青少年需要理解和支持。

 4)自我接納:接受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有倦怠時,避免過度壓力。

 5)意義感:幫助青少年在生活、學習和人際關係中找到意義,建立自我價值感。

 

結語:適時尋求專業協助,走出倦怠困境

當倦怠感持續惡化,影響到生活品質,甚至出現焦慮、憂鬱等症狀時,請不要猶豫尋求專業協助。心理諮商、學校輔導資源,甚至醫療協助,都是能幫助青少年走出困境的有效工具。就像鍛鍊肌肉需要合適的方法和持續練習,心理健康的維護也是一個需要專業引導與耐心陪伴的過程。

 

無論現在的狀態如何,請記住——倦怠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提醒:你的身心需要喘息與調整。透過適當的支持與行動,每個青少年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重新點燃對學習與生活的熱情。

 

參考資料:

1. Keyes, C. L. (2002). The mental health continuum: From languishing to flourishing in life.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07-222.

2. Moore, S. A., Mayworm, A. M., Stein, R., Sharkey, J. D., & Dowdy, E. (2019). Languishing Students: Linking Complete Mental Health Screening in Schools to Tier II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applied school psychology35(3), 257–289. https://doi.org/10.1080/15377903.2019.1577780

3. 萎靡與心盛:增強心理韌性的心盛維生素,有效擺脫空虛消沉與疲憊的惡性迴圈,開啟正向能量新動力 方言文化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