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門診中,越來越常遇到有合併創傷與躁鬱症(雙相情感障礙)影響的來談者,甚至有時候來的是青少年,一開始以對學習沒有興趣、排斥上學、甚至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來表現。
有兩個線索特別值得我們警覺
1️. 躁動(agitation)是引發「創傷解離」的重要誘因。 當孩子的內心充滿壓力與情緒風暴,卻無法說出來、也無法處理時,身體有時會出現一種「暫時關機」的反應──也就是解離。這可能表現為腦袋一片空白、反應遲鈍。
2️. 創傷提醒物(trigger)則是引發憂鬱/鬱期的關鍵因子。 正如周伯翰醫師所提醒,很多青少年的情緒低落,往往是在某個觸發事件──例如一場考試失敗、與家人的衝突、甚至是一段過往被忽略的創傷經驗──之後才開始惡化。
這篇文章將透過一篇個案報告中——Elise,一位成績優異、藝術天分出眾的青少女。她的情緒在憂鬱與躁動之間擺盪,當躁動升高時就出現了解離發作,了解當同時有著解離與躁鬱症的時候,可能會有的情況。
學習點
1. 認識複雜創傷、解離與躁鬱症可能會共病(兩者同時存在、雙主線)
2. 兩者會互相惡化,兩種都需要被治療。
3. 症狀有時表現的很細微,容易被忽略。
基本資料
Elise 從 17 歲開始因情緒低落與自傷接受學校輔導老師協助。她有 2 年的自傷與飲食障礙史,逐漸減少社交活動與過去感到快樂的事物。18歲開始接受精神醫療,五個月內因自殺四次住院。
成長史
12 歲以前,她與父母及兩位年幼的妹妹同住。12歲父母分居,父親離開。母親憂鬱時,Elise也要照顧妹妹。Elise從小受到母親的虐待,直到17歲搬到父親那邊停止。Elise 在學校成績優異,是出色的帆船選手,也具備藝術才能。原本打算攻讀社會科學學位,也曾經同時打多份兼職工作。
Elise在解離發作時會突然變得冷漠疏離,接著大聲尖叫,好像護理人員正對她施暴。她在坐在懸崖邊考慮自殺時,也出現過類似狀態。她在住院中解離發作,通常與觸發因素有關,例如觀賞與母親相關的電影,或喚起母親形象的情境。她會蜷縮在角落、身體顫抖、情緒退化,瞳孔放大、嘴唇發白,並出現哭泣與空揮拳的動作。
她的情緒狀態變化不定,時而孤立悲傷,時而變得衝動或退化。住院期間,Elise 出現符合診斷的躁期症狀,她試圖在病房裡繞圈跑步,甚至凌晨兩點還在練習打字速度。她被診斷為 第一型雙相情緒障礙(躁鬱症)。她過去兩年的症狀表現,則與 雙相情緒障礙的前驅狀態 (prodromal
state)相符。
李醫師補充:有診友分享躁期的表現,可以是手遊課金增加、睡眠縮短又不會累想要做事情(讀書、送uber、寫歌)、感覺甚至是很興奮、感覺很好。
治療過程有幫助的部分
使用情緒穩定劑(valproate)
練習根植大地協助她從內在混亂回到當下。
使用認知行為療法與基模療法:覺察非黑即白思考模式、辨識出內在「不信任與被傷害」的基模,練習自我調節。
從症狀到理解,從治療到陪伴
在臨床工作,建議尋求精神科醫師進行評估,釐清是否存在躁鬱症、憂鬱症或其他情緒疾患,並在需要時使用藥物來穩定情緒。穩定,是幫助孩子邁向健康生活的第一步。
接下來的心理治療則會聚焦在幾個面向:
🔹 評估是否有創傷經驗,幫助孩子逐漸建立面對與復原的能力。
🔹 探索孩子與原生家庭、學校、同儕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 建立穩定的支持系統,陪她找回安全感,重新感覺到「我是被看見的」。
李醫師現在與黃暄文諮商心理師的藝啟心理合作舉辦,藝術治療 X 阿德勒心理學
~ 拒學青少年支持團體。3/25(週二)晚上8~9點有免費線上說明會,歡迎分享給需要支持的家長以及孩子。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Hanstock, T. L. (2007).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and Dissociation: A
Potentially Lethal Combination. Clinical Case Studies, 6(2), 131-142.
https://doi.org/10.1177/1534650106290400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