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 EMDR、SE、阿德勒、DBT、SMART、PPN、TF-CBT、基模療法、TRE、薩提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及頭薦骨,配合TMS治療與藥物,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整合資源。

WHAT'S NEW?
Loading...

青少年不想上學怎麼辦? 拆解拒學背後的底層邏輯

 

規劃拒學青少年支持團體 [與”巨”人做朋友],黃暄文諮商心理師/藝術治療師提到不只是要了解孩子、支持孩子,其中一環是給父母自己的支持。想要協助孩子,先支持爸媽,讓爸媽有更多資源來支持孩子。李醫師嘗試拆解背後的底層邏輯,看看相關研究。

 

家庭關係對孩子拒學的影響

家庭的依附關係、互動模式、氣氛、缺乏界限、溝通方式沒有彈性,以及單親、隔代教養,關係過度緊密(分離焦慮)或疏離、衝突的都可能導致拒學(1)

 

孩子拒學也對家庭造成影響

影響家長上班:孩子早上可能不願意上學、拉扯或抗議的情況。這會讓家長趕著上班時感到困擾,工作表現也會變差(2)

親子關係受影響: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可能因為每天早上的衝突而變得不愉快。

 

家庭如何協助

家長學習與成長

當孩子有不想上學的情況時,完整的輔導計畫通常會包含家長培訓課程、教育輔導單位定期與家長會面,幫助父母如何更有效地支持孩子。

家庭環境評估

特教老師會安排家訪,實際了解孩子在家的環境和生活狀況,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和過程。

 

夫妻關係對孩子拒學的影響

夫妻關係會透過不同的途徑影響孩子拒學:

  • 家庭氣氛: 夫妻關係和諧的家庭,通常擁有較為穩定、溫暖的家庭氛圍,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和支持,降低其焦慮和壓力,減少拒學的可能性(3)。夫妻關係不佳,例如經常發生衝突、溝通不良、甚至關係疏離,則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產生焦慮、憂鬱等情緒,增加拒學風險(4)
  • 基本性 vs. 非基本性衝突: 夫妻間的衝突可分為「基本性的衝突」和「非基本性的衝突」。「基本性的衝突」指的是威脅到婚姻存續的衝突,例如外遇;而「非基本性的衝突」則是指不會危及婚姻的衝突,例如對性生活的看法不一致。基本性的衝突通常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
  • 教養方式:夫妻關係良好的父母,通常在教養上較為一致,能給予孩子明確的規範和引導。
  • 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和諧的家庭,父母通常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親子關係也較為親密。
  • 社會學習: 孩子會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行為模式,包括處理情緒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夫妻關係良好的父母,通常能為孩子示範健康的溝通模式和情緒調節技巧,幫助孩子更好地應對壓力和挑戰。

針對夫妻關係對孩子拒學的影響,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介入和支持:

  • 提升夫妻關係品質: 夫妻應積極經營彼此的關係,學習有效的溝通技巧和衝突解決方法。日本的「家庭活化計畫」(Family Activation Programs)就是一種以強化夫妻關係為基礎的拒學預防方案,參考美國的「家庭充實計畫」(Family Enrichment Programs)(5)
  • 建立一致的教養方式: 夫妻應共同參與孩子的教養,並就教養方式達成共識,給予孩子明確的規範和引導。
  • 加強親子互動: 夫妻應多陪伴孩子,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 尋求專業協助: 若夫妻關係出現嚴重問題,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例如婚姻諮商、家族治療。

 

父母離婚對孩子拒學

父母離婚會對孩子的學業成就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在白人兒童中,離婚會降低他們完成高中和升讀大學的可能性(6)。可能與三個因素有關。

l  家庭收入降低,限制優質教育機會,特別是大學

l  家庭環境不穩定,居住變動頻繁,不利學業發展

l  心理社會能力受損,影響情緒穩定、自尊,進而降低學業表現

 

原本婚姻穩定,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來自高社經地位且原本家庭穩定的孩子,面對父母突如其來的離婚打擊尤為嚴重。研究顯示,在原本不易離婚的家庭中,父母分離導致子女高中畢業率下降6%,大學入學率減少12%,大學完成率降低15%(7)

 

父母心理健康對子女拒學的影響

父母情緒失調與青少年拒學密切相關。拒學青少年的父母普遍呈現較高程度的情緒調節困難,會影響孩子上學的意願(8)。此研究還列出三種與拒學相關的教養方式:

1.    拒絕型:忽視孩子需求,與在學校焦慮迴避行為有直接關聯性。孩子感到不安全、缺乏支持,對上學有所抗拒。

2.    控制型:過度干預和限制孩子活動與解決問題能力,導致自主性和自信心不足。

3.    缺少關懷型:父母缺乏溫暖、接納與回應,無法正面回應青少年情感需求。

 

父母過世對孩子學業表現的影響

研究調查772,117名瑞典人,分析童年喪親對學業的影響。結果顯示,15歲前失去父母會顯著降低學業成績(父親或母親都會有影響),增加無法畢業的風險。非自然死亡的影響更大,這些影響與家庭社經背景有密切相關(9)。另外一項研究中,經歷喪親的兒童學業成績顯著低於未喪親兒童。年紀較小時失親的孩子成績,比年齡大時失親的手足成績更差(10)

 

父母有ADHD對於孩子學業表現的影響

不是直接與拒學有關,不過可能有以下影響(11)

l  家庭作業:家長有ADHD,孩子完成作業的效率、成果、責任感較低。

l  關係:家長有ADHD會影響親子關係品質,同時影響與老師一起執行調整孩子行為的技巧。

l  治療後:治療結束、失去專業支持後,家長ADHD症狀影響持續應用學習到的教養技巧。

 

 

零碎的知識沒有用,因為缺乏系統,執行上會有困難。

 

結語:找隊友一起支持巨人

在網路上看到這段話,我深有同感。李醫師每年也投資自己六位數的費用在專業課程上。如果爸媽正在找尋一個有系統、有專業、有團隊的方式來支持拒學的青少年,歡迎來報名 與”巨”人做朋友青少年支持團體!

 

相關連結:

孩子突然不想上學怎麼辦

安心上學不害怕

內向型拒學個案的藝術評估

學業倦怠和親職倦怠形成的壓力循環

如何避免讓孩子成為尋找診斷的代罪羔羊

 

參考資料:

1.    探討兒童青少年拒學問題: 生態系統觀的原因、介入與案例

2.    從拒學問題的評估與介入 談學校的輔導

3.    談夫妻衝突與家庭教育介入的策略與模式

4.    從校園輔導工作初探拒學議題之生態 指標*

5.    Empowering the spousal relationship in the treatment of Japanese families with school refusal children

6.    Brand, J. E., Moore, R., Song, X., & Xie, Y. (2019). Why Does Parental Divorce Lower Children'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 Causal Mediation Analysis. Sociological science6, 264–292. https://doi.org/10.15195/v6.a11

7.    Brand, J. E., Moore, R., Song, X., & Xie, Y. (2019). Parental divorce is not uniformly disruptive to children'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16(15), 7266–7271. https://doi.org/10.1073/pnas.1813049116

8.    Chen, J., Feleppa, C., Sun, T., Sasagawa, S., Smithson, M., & Leach, L. (2024). School Refusal Behaviors: The Roles of Adolescent and Parental Factors. Behavior modification48(5-6), 561–580. https://doi.org/10.1177/01454455241276414

9.    Berg, L., Rostila, M., Saarela, J., & Hjern, A. (2014). Parental death during childhood and subsequent school performance. Pediatrics133(4), 682–689. https://doi.org/10.1542/peds.2013-2771

10.   Liu, C., Grotta, A., Hiyoshi, A., Berg, L., & Rostila, M. (2022). School Outcomes Among Children Following Death of a Parent. JAMA network open5(4), e223842. https://doi.org/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3842

11.   Dawson, A. E., Wymbs, B. T., Marshall, S. A., Mautone, J. A., & Power, T. J. (2016). The Role of Parental ADHD in Sustaining the Effects of a Family-School Intervention for ADHD.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 the official journal for the Society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Division 5345(3), 305–319. https://doi.org/10.1080/15374416.2014.963858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