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 EMDR、SE、阿德勒、DBT、SMART、PPN、TF-CBT、基模療法、TRE、薩提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及頭薦骨,配合TMS治療與藥物,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整合資源。

WHAT'S NEW?
Loading...

手足競爭升溫?運用心理諮商知識助你恢復家庭溫暖

 

手足競爭(兄弟姊妹間的競爭比較)在多子女家庭中很常見,從幼年時期的爭奪玩具、座位安排、爭奪父母關注,到成績比較、成就比較,都是常見的競爭形式。

 

 適度競爭有助孩子的成長,有時能激勵孩子更加努力。但過度競爭可能引發手足間的緊張關係。2021年的研究發現,兄弟姐妹間的霸凌與年輕成人較低的能力感、生活滿意度及自尊心有關(1)。若孩子遭受兄弟姐妹的霸凌,在成年早期罹患憂鬱症與自傷行為的風險會增加一倍(2)。超過半數的成年人認為自己與兄弟姊妹在成年後仍存在競爭關係,顯示童年時期的手足競爭可能影響成年後的人際互動(3)。瞭解手足競爭的成因、影響,尋求適當的因應之道,有助促進孩子健全成長。本文綜合國內外親職專家觀點與學術研究,提出父母可採取的策略。

 


家庭手足競爭成因與預備

1)家庭手足競爭原因:本質上,兄弟姊妹往往被視為彼此的競爭對手,因為他們時時刻刻都在爭取父母的愛與關注。父母對子女關愛的偏重、資源分配的不均,可能導致手足間的競爭與衝突。另外,也有研究調查青少年手足衝突發現,許多爭吵並非出於嫉妒或爭寵,而是源於對兄弟姊妹的報復或單純情緒不佳等因素(4)

 

 2)初步預防和緩解:在物質資源方面,父母應盡量制定明確的共享規則或輪流制度,以減少因資源爭奪引起的紛爭;在情感方面,父母則應努力做到一視同仁。如果家庭中出現新的成員(如新生嬰兒),父母更需要顧及年長孩子的感受,透過言語和行動讓每個孩子都確信自己在父母心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李醫師家中二寶出生前,幼兒園老師和心理師都一起幫忙,協助家裡的大寶心理建設。雖然同樣重,還是比不上獨佔(只有我一個寶貝),逐漸從一度打得你死我回,到會幫彼此買點心。

 

( 3 )從出生前就開始預備,Do & Don’t

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兒科專家克萊兒·麥卡錫(Claire McCarthy)醫師提醒家長,雖然難免會在心中比較孩子。

[不要]在面前提到「誰比較聰明」「誰比較懂事」等,這種比較只會激起手足競爭,削弱兄弟姊妹間的感情(5)

[不要] 堅持年長子女必須無條件禮讓幼子女,久而久之,年幼的孩子可能肆無忌憚地佔哥哥姊姊的便宜,而年長的孩子則累積委屈與不公平。

[不要] 以兄弟姊妹作基準去評價另一個孩子的表現。例如:姊姊那麼喜歡大自然,你怎麼這麼宅。

[] 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改成:姊姊很喜歡戶外肢體活動,你比較喜歡室內靜態活動。

 


父母在手足爭吵時的策略

講談社的育兒網站「WEB げんき」上,渡邊彌生教授提出了幾點建議:

了解爭吵原因:不要一開始就阻止,而是先聽取孩子們的意見,了解爭吵的原因。

制止肢體衝突:當情況可能發展成肢體衝突時,才介入制止。

引導孩子思考:鼓勵孩子們思考爭吵的根本原因。例如,針對玩具爭奪的情況,可以引導他們思考「還想玩卻被拿走,所以感到不甘心」,或是「想快點玩,但對方一直不借」等。

提供解決方案:在了解原因後,引導他們思考解決方案,並給予建議,例如「下次可以試著借給對方」,或「可以試著等待」。

著重解決問題:引導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評判誰對誰錯。

視為學習機會:將爭吵視為學習的機會,並以寬容的態度應對。

避免偏袒:避免總是偏袒年紀較小的孩子。

理解年紀較大的孩子:父母通常會站在年紀較小的孩子角度思考,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年紀較大的孩子。與年紀較大的孩子單獨相處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理解和愛他們,這樣可以改變他們對弟妹的態度。

教導人多力量大:例如透過「三兄弟的筷子」等故事。

學習社交與接受挫折:爭吵是讓孩子們學習「有時候自己的要求不會被接受」的機會,也是學習社交的好機會。

引導共同學習:父母應該思考如何透過手足爭吵,讓每個孩子都能從中學習,不要只判斷誰是好孩子、誰是壞孩子,而是要引導爭吵成為大家共同學習的機會

 

簡單來說,就是從一開始由父母介入調解,進步到父母協助孩子們發展協商的能力,最後到孩子們能夠自己找到解決彼此之間衝突的方法。

 

手足競爭的情感修復

一般的衝突

衝突平息之後,為了修復手足間受損的感情,父母還可以採取一些主動的措施。例如,安排一次全家一起的輕鬆活動(如桌遊之夜或戶外郊遊),讓兄弟姊妹在愉快的共同經驗中重新建立正向連結。活動過程中,可以輪流讓每個孩子決定遊戲或節目,讓他們感受到彼此的意見同等受到尊重 (5)。同時,父母在家庭活動中要留意促進兄弟姊妹間的合作,例如讓他們組隊完成某個任務,而非彼此對抗。如有需要,也可以召開家庭會議,全家人一起討論怎樣才能避免再出現類似的衝突,讓孩子參與制定家庭規則。例如「不准取笑彼此」「先問過才能用對方的東西」。

 


注意手足競爭從正常轉變為失功能(normal to maladaptive)

失功能的手足競爭可以看成是一種手足虐待。研究發現,手足虐待的受害者常到成年後才會辨識出自己所經歷的虐待(6)

 

手足虐待三種類型(7)

  • 情感虐待:侮辱、強制控制、操縱、威脅、過度嘲弄、羞辱、破壞你喜歡的東西
  • 身體虐待:被壓制、拳打、掐脖、踢、打、咬、用玩具或武器傷害
  • 性虐待:觸摸、手淫、性交、被迫觀看色情內容、威脅如果你告訴他人或不配合會發生什麼後果

 

童年時期如果經歷長期的手足暴力或虐待,可能就像經歷其他虐待一樣,對一個人的人格發展留下深刻影響(8)。如果是這種情況,建議要積極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

 

心理諮商的介入

依附的觀點(4)

  • 依附理論強調早年親子關係品質會影響兄弟姊妹互動。
  • 兒童從主要照顧者形成的內在工作模型會投射到其他關係中。

親子依附關係對手足互動的影響

  • 安全依附:與父母建立安全且穩定依附關係的孩子,往往更能與兄弟姊妹建立親密、信任的連結。
  • 不安全依附:親子依附關係不安全時,手足關係更可能充滿衝突、疏離或競爭。

 

阿德勒的觀點(4)

  • 阿德勒認為每個孩子天生帶著克服自卑感的需求。
  • 手足競爭源於孩子試圖克服相對於兄弟姊妹的劣勢感。

手足差異化策略

  • 阿德勒觀察到,手足常會透過「差異化」來減少直接競爭。例如:一個孩子走學術,另一個則發展體育或藝術。
  • 這種差異化幫助孩子在家庭中找到不同定位,降低彼此比較。

 

創傷焦點認知行為治療的觀點:

  • 暴露療法與認知介入的結合

    • 讓當事人在安全環境下逐步回憶兄弟姊妹傷害的細節(想像或書寫)。
    • 配合放鬆訓練,以減敏過去的恐懼反應。
    • 引導討論事件對自我評價的影響,通過認知重建,重塑自我看法。

  • 處理自責問題

    • 童年受害者常有不合理的自責(如「是不是我太弱,才會被哥哥欺負?」)
    • 使用"認知三角"技巧,幫助理解責任歸屬。澄清該負責的是加害的兄弟姊妹,非年幼無助的自己。
    • 釋放長年的內疚感

 

辯證行為療法(DBT):情緒調節與人際修復

  • DBT技術應用於PTSD治療(稱為「DBT-PTSD」)已證實有效(9)
  • 案例:童年被兄長虐待的年輕女性,成年後在人際關係中常陷入「極度憤怒—極度內疚」擺盪
  • DBT介入:
    • 「暫停」技巧(暫離情緒觸發環境,給情緒降溫)
    • 運用人際效能技能(溝通感受和邊界)處理與哥哥間的糾葛情緒

 

結語

手足競爭在不同階段可能對孩子的成長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從一般吵架、爭奪資源,到嚴重的情感虐待或肢體衝突,適度的競爭能培養孩子的韌性與合作能力,但一旦衝突嚴重到影響自尊或導致身心受創,就需要更積極的關注。父母可以先參考上面的策略,協助孩子逐步練習溝通與協調。

如果你在陪伴孩子面對這些衝突時感到無力,或懷疑手足關係可能已轉為失功能的霸凌或虐待,建議及早尋求諮商心理師、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等專業協助。從家庭系統、依附關係、情緒調節或創傷療癒等多方協助,讓父母與孩子們重建彼此的信任與支持。

 

參考資料:

1. Plamondon, A., Bouchard, G., & Lachance-Grzela, M. (2021). Family Dynamics and Young Adults' Well-Be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Sibling Bullying.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36(9-10), NP5362–NP5384. https://doi.org/10.1177/0886260518800313

2. Bowes, L., Wolke, D., Joinson, C., Lereya, S. T., & Lewis, G. (2014). Sibling bullying and risk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elf-harm: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Pediatrics, 134(4), e1032–e1039. https://doi.org/10.1542/peds.2014-0832

3. https://studyfinds.org/sibling-rivalry-adults-compete/

4. Whiteman, S. D., McHale, S. M., & Soli, A. (2011).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Sibl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3(2), 124–139. https://doi.org/10.1111/j.1756-2589.2011.00087.x

5.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blog/sibling-rivalry-is-normal-but-is-it-helpful-or-harmful-202212062861#:~:text=Resist%20comparisons,seem%20better%20than%20the%20other

6. https://evergreentherapeutics.ca/sibling-rivalry/#:~:text=Maladaptive%20Rivalry%20through%20a%20Developmental,Trauma%20Lens

7. https://psychcentral.com/ptsd/sibling-abuse-ptsd#types

8.Caffaro, John. (2015). Review: Caffaro, J. V. (2014). Sibling abuse trauma: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or children, families, and adults (2n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362 pp., $55.95..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41. 252-3. 10.1111/jmft.12081.

9. Bohus, M., Kleindienst, N., Hahn, C., Müller-Engelmann, M., Ludäscher, P., Steil, R., Fydrich, T., Kuehner, C., Resick, P. A., Stiglmayr, C., Schmahl, C., & Priebe, K. (2020).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DBT-PTSD) Compared With Cognitive Processing Therapy (CPT) in Complex Presentations of PTSD in Women Survivors of Childhood Abus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sychiatry77(12), 1235–1245. https://doi.org/10.1001/jamapsychiatry.2020.2148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